各有關單位:
現轉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16年第1期應急管理項目申請說明》。
一、項目類型和意義說明
為對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管理問題快速做出反應,為黨和政府高層科學決策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别設立了管理科學部應急管理項目,主要資助在已有相關科學理論基礎上、運用紮實的科學方法開展關于國家宏觀管理及發展戰略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和關鍵性問題的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實踐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的研究。
設立應急管理項目的目的是為黨和政府高層科學決策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及其科學基礎。根據學部對于應急管理項目的一貫指導思想,應急管理項目應從“探讨理論基礎、評介國外經驗、完善總體框架、分析實施難點”四個主要方面對政府決策進行支持性研究;研究成果要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可行性;所提出的政策建議應當是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合理、法律上允許、操作上可執行、進度上可實現、政治上能為有關各方所接受,以盡量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研究方法要求注重科學方法的應用和實際數據/資料/案例的支撐,切忌空洞的讨論和沒有實證根據的結論。應急管理項目的承擔者應當是在相關研究領域已具有深厚學術成果和數據/資料/案例的積累、能夠在短時間内取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成果的專家;在同等條件下,主持完成過相關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學者将得到優先考慮。應急管理項目的研究成果最終體現為政策建議報告、媒體報道、研究報告、專著及學術論文等形式。
應急管理項目實行滾動立項,全年接受項目建議。歡迎國内外各領域專家和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具體的項目建議。
項目建議書應針對立項課題的國家現實需求、迫切性與必要性、國内外研究進展、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預期研究目标和政策效果等提出明确具體的觀點、證據和建議,并對國内現有研究基礎和研究隊伍進行分析。應急管理項目立項建議書請寄至:北京市海澱區雙清路83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 高傑,郵編:100085,電話:010-62327153,電子版請發至應急管理項目專用電子信箱:yjyj@mail.nsfc.gov.cn。
二、2016年第1期應急管理項目《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論創新與發展對策研究》申請指南
根據專家提出的項目建議書和國家宏觀管理部門有關專家咨詢意見,管理科學部決定設立2016年第1期應急管理項目《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論創新與發展對策研究》,即日起向全國公開進行課題招标。
我國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社會經濟的同步快速發展時期,土地、能源、環境、交通與生活品質等方面矛盾日漸突出。其中,作為多元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交通問題受到中央、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百姓的廣泛關注。盡管如此,基于工程學視角的傳統交通規劃與管理的理論體系及方法難以應對新常态下交通問題。為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各項要求,深入領會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城市交通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亟待創新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既與當前發展階段相适配,同時兼具戰略前瞻性且能夠穩步提升城市與交通協調發展水平的政策措施。本項目要求采用多學科思維、系統論方法深入探讨現代城市交通的内涵和要求,通過國内外城市交通發展脈絡的案例研究,探索城市交通相關的法律、經濟、政策、措施等與現實問題差異性特征的作用關系,考慮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以及新業态的發展趨勢,提出城市交通理論創新與發展對策。
本項目設如下研究課題:
1.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理論創新與發展對策研究(總課題)
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問題研究,應在遵循城市交通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适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在研究視角、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研究方法上考慮時代特點,開拓創新,改變着眼于交通設施和工具,或者由客運、貨運組織着手的傳統研究方法。本課題要求針對我國發展階段和資源環境現狀,通過回顧城市交通發展曆史,從城市居民需求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服務人的需求、組織城市運行的角度出發,以服務功能和運行效率為主線開展研究。在觀念上,從依賴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系統能力為主,向更加注重交通需求管理轉變;在技術上,從定性分析或是抽樣調查和統計分析為主,向更多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型信息化方法轉變;在效果上,不僅要保障便捷、通達、安全,還要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社會公平;在目标上,通過重新認識城市交通的内涵,研究城市交通不僅要實現人、車、路、環境的協同,更需促進城市高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從經濟、法律、政策、技術,以及行政管治等角度出發,運用多學科思維和系統論方法,建立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适度開發、高效運行的“城市交通學”理論,并根據我國城市的差異化發展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城市交通的對策建議,為國家的城市與城市交通發展的頂層設計、以及地方城市人民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依據。
2.國内外城市交通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分析(分課題一)
我國進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由用地與基礎設施的規模擴張,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提高質量的階段過渡。城市人口規模及結構、職住分布以及生活模式等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交通供給模式已難适應。在新的發展階段,既要繼續處理好城鎮化與機動化同步發展所帶來的城市交通擁堵及其引起的大氣污染等問題,同時又要處理好城市拓展和舊城有機更新而衍生的交通矛盾。本課題要求通過國外城市發展和交通研究的脈絡回顧,對比我國城市交通問題和研究的曆程,着重讨論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不同城市類型、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城市交通特征,梳理交通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宏觀社會經濟背景和曆史發展階段的适配性規律,探索适合我國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發展可借鑒的理論和方法。
3.城市交通、城市群交通以及都市圈交通特征研究(分課題二)
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雖已達到53.7%,但實際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6%左右,從國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城鎮化依然有較大發展空間。2014年11月中央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擴大内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明确了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理念。最近中央又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提出對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适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研究城市交通的理論和方法對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都市圈交通、城市群交通絕非城市交通設施的簡單延伸;城市交通與交通運輸的區别,涉及不同法律體系、标準體系、信息系統、公共資金、票價政策等。本課題要求采用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交通特征,并基于這一特征探索我國新型城鎮化和不同規模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交通方式、各種交通設施的有機融合途徑,達到優化城鎮體系結構,控制大城市規模,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形成合理功能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目标。
4.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理論和TOD理念為導向的城市規劃及城市交通運行實施的綜合評估(課題三)
雖然“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的城市交通發展戰略,TOD理念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得到廣泛運用,但國内城市普遍從交通集約運輸角度來看待TOD,對TOD的認識停留于城市交通運行組織的層面。尚未從促進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角度理解和實施TOD,與體現公交優先核心内涵所強調的諸要素仍存在顯著差距。本課題要求通過對有期限的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案例的評估,提出有效的城市規劃原則和方法,研究通過體現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核心内涵,優化城市内部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土地空間利用效率。研究如何解決公共交通工具及其服務模式演變以及如何應對城市有機更新帶來的交通問題。在交通技術進步和信息化快速發展背景下,應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内部各種運行方式的綜合集成,與其他交通工具以及慢行出行方式的銜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高效組織城市居民出行的效益。要求采用案例與理論模型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評估典型城市規劃實施和城市交通運行組織實施的指标框架、評價模型及組織實施方法,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5.以組織城市交通網絡構建和運行為核心的城市交通學理論體系研究(分課題四)
實現城市可持續運行應當重視城市交通基礎理論研究,尤其是研究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運行的協同。城市交通網絡不僅包含道路等設施網絡,也包含動态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交通網絡秩序管理和靜态的停車系統管理等組織網絡;不僅包含工程設施建設,也包含經濟、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不僅是城市交通網絡各系統内部的協同,也包括各系統之間的協調。本課題要求通過剖析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運行要素的相互作用機理,基于傳統的交通網絡模型及理論體系,結合圖論、多模式交通流理論等,建立新常态下城市交通學基礎理論的框架體系。重點探讨大數據時代城市交通運行效益的研究方法,從抽樣調研、定性分析,向動态數據、定量分析發展;在關注完善工程設施的同時,重視交通需求管理,完善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運行協同的方法和制度設計。
6.基于大數據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分課題五)
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城市交通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也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城市交通管理手段,推動信息采集從單一數據來源向多源數據整合發展,數據分析從傳統數據處理向大數據深度挖掘發展,決策支持從基礎數據統計向智能化決策支持發展,信息發布從被動查詢服務向全面、主動、個性化服務發展。交通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極大影響了居民的出行習慣和出行選擇,也催生了交通服務的新業态。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對城市交通的作用和影響将有可能超越基礎設施建設。本課題要求對大數據環境下微觀個體行為、出行需求特征與演變規律進行深入探索,從公衆的現實需求和技術可能性着手,謀劃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基本内容,創新城市交通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大數據時代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體系,推動城市交通網絡各系統間的相互融合。
7.基于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典型城市案例分析及對策研究(分課題六)
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傳統粗放的城鎮化和城市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阻礙了現代化進程和質量。要建設集約發展、高效運行、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明了城鎮化的路徑: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增強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的能力,使之成為吸納農業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本課題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要求針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城市交通差異化發展特征開展研究。以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為導向、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為主線,依照城市群内的定位,針對不同人口規模、不同區位和經濟發展水平,開展城市交通發展對策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議。
特别注意:應急管理項目定位于政策研究,強調應用管理理論和科學方法,運用有效的數據支撐,加強與實際管理部門的結合,在長期學術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針對項目指南提出的研究專題,快速提出科學、可靠的研究結論和可行的政策建議。因此,申請書的撰寫必須突出政策研究的特色,在相關背景和文獻回顧的基礎上,明确研究問題。在提出政策建議、産生政策影響、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同時說明支撐政策研究的邏輯思路、理論方法和數據來源。應急管理項目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也将以政策報告作為評價的重點,最終形成的研究報告應圍繞所形成的政策報告進行撰寫,具體内容應包括:提出的政策報告或建議,支撐政策結論和建議的理論、方法、數據、邏輯等。
特别要求:1.申請者一般應有紮實的相關數據和實際背景資料基礎;2.申請者必須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方面,具備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或承擔過政府有關部門委托相關課題的紮實前期研究基礎。請在申請書中明示以上相關信息。
三、申請程序和時間安排
申請者注意事項:
1. 申請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工作基礎和資源條件,以及上述提出的研究專題,選擇獨到的視角和方向,設計研究題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項目通過剖析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運行的機理,建立新常态下城市交通學基礎理論體系,引導大數據時代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研究,從方法上實現從抽樣調研、定性分析,向動态數據、定量分析發展過渡;完善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和運行,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從理念上實現從着重工程建設适應交通需求增長,向完善工程設施同時加強交通需求管理并重過渡。
2. 鼓勵并優先資助團隊整體申請應急管理項目。即要求申請者将本應急管理項目作為一個整體來申請:确定項目總負責人及分課題負責人以及分工情況(務必同時附上“承諾書”);分别提交項目總體申請書和各分課題申請書。對不能組織團隊整體申請,但在本期《申請指南》中某一課題确有研究優勢的單份申請也有可能獲得資助,該申請獲準立項後申請者将歸入整個項目團隊。
3. 管理科學部将采取項目總負責人承擔本項目研究形式,由總負責人組織團隊進行研究。并由總負責人參加答辯,總負責人不按時參加答辯,則視為自動放棄申請。經答辯,管理科學部計劃擇優資助一個團隊(評審專家評議後可能會擇優組合團隊),下設6個分課題,每個分課題平均資助直接經費16萬元,總課題資助直接經費24萬元。
4. 本期應急管理項目鼓勵研究者與實際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聯合申請開展研究,所有參與人員必須加蓋所在單位公章。
5. 研究期限定為12個月(2016年5月—2017年5月),項目啟動6個月後進行中期檢查與階段成果的交流。
請拟申請項目的專家到基金委網站在線填寫2016年度申請書,申請代碼填寫G03,并在“資助類别”填寫“應急管理項目”,附注說明填寫“科學部綜合管理項目”;正文部分按照面上項目申請書撰寫提綱撰寫。
課題申請書的電子版務必在2016年4月25日—2016年4月29日期間由課題申請人通過ISIS系統上傳,并由各依托單位科研管理部門确認(4月29日16:00截止),同時發送至應急管理項目專用電子信箱:yjyj@mail.nsfc.gov.cn(請在主題欄注明依托單位名稱和申請人姓名);紙質版(一份)應在2016年5月4日前(以收寄郵戳為準)通過EMS郵寄至管理科學部 高傑(北京市海澱區雙清路83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郵編:100085)。兩個版本均到達方視為申請有效。
管理科學部将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對通過評審決定資助的項目會在5月20日前通知申請人,未獲得資助的課題不再另行通知。
校内聯系人:朱明 朱峰
聯系電話:8516741
科技處
2016年3月23日